我叫李厚禄,男,1951年生,张湾区黄龙镇大沟村人。
1971年,国家号召村村建立卫生室,每个村要培养一名医生。当时我初中毕业,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到黄龙医院培训学习了4个月,回村干起“赤脚医生”,一干就是48个年头。说起变化那可就大了,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后来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技术条件改善后,增加了很多医疗设备,如红外线微波治疗仪、血液检测仪、尿常规检测仪等,再到现在医疗信息化覆盖农村,一些科技含量更高的医疗设备进入乡镇卫生院,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世纪70年代初,十堰只有黄龙、太和两家大医院,二汽在十堰落户后陆续建起东风总医院等三家职工医院,之后又成立了十堰市人民医院、西苑医院。
那个年代,没有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赤脚医生”背着药箱满村跑,老三样包打天下。不分白天黑夜,更不用说节假日,早喊早到,晚喊晚到。最难忘的是198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一位名叫夏基云的女士半夜三更发高烧,她家人找我赶快去医治,我立即起床打着火把往她家赶。当时的田埂就是路,只有一尺宽,我一不小心从两米多高的坎上掉到秧田里,爬起来用衣服擦一下脸继续赶路。当时农村老百姓对“赤脚医生”非常尊重,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大夫门前过,喊他来这坐,虽说不用他,是个冷山货!”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原来的“赤脚医生”陆续通过培训、自学、进修等提高了医疗技术。因收费便宜,村卫生室迎来最受欢迎的黄金年代,深得村民信任。当时,我最多一天看十几个病号。村卫生室也不是万能的,遇到一些需要手术的大病就需要把病人送到大峡卫生所和黄龙医院。当时交通不便,村民们轮流背或轮流抬病人到达卫生所、医院。
最大的变化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加上乡村道路陆续修通,大医院的救护车可以开进村。此时,乡镇卫生院迎来最尴尬的几年。作为村卫生室的上一级医疗机构,医师力量不足、器械设备不够,渐渐失去吸引力。
“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20世纪末,这个谚语在农村广泛流行。昂贵的医疗费,让一些村民因病返贫。
新农合带来了乡镇卫生院的 “复苏”。2002年,国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标是2010年实现 “基本覆盖农村居民”。根据报销比例,2011年底开始,去乡镇卫生院看病能报销70%。新农合制度的落实,提高了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了农村群众的就医负担,越来越多的村民到乡镇卫生院就医。
进入21世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出现了。
黄龙镇东湾村七组村民陈先生是一位慢性病患者,高血压引起偏瘫,同时有类风湿病,平常腿脚活动很不方便。他说,现在看病比过去方便多了,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上门服务,可负责任了。一年为他做一次健康体检,平时电话随访、上门随访。
东湾村七组村民张文荣有同样的体会。去年冬天,张文荣哮喘发作特别严重,到村卫生室就诊。我接诊后感到力不从心,立即给黄龙医院打电话,不到10分钟,黄龙医院的救护车过来把人接走了。事后,张文荣对我说: “以前到大医院看病,一大早过去也不一定挂上专家号。现在可好了,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村卫生室就能帮忙解决问题。”
如今,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根据病情需要,村卫生室可以帮助预约大医院的普通号、专家号。村民突发疾病需要抢救,乡镇卫生院可以派车把病人直接送到大医院。
陈先生是东湾村七组的贫困户,因患上胃穿孔,去年8月14日在市人民医院住院13天,住院总费用51728元,新农合报销32815元,大额补充医疗报销13015元,大病保险报销724元,共报销住院医疗费46554元,报销补偿率达90%。陈先生说,健康扶贫政策真是太好了。
东湾村贫困户李先生患高血压中风,有后遗症,每月需要购买治疗药物,较高的药费成了家里的负担。门诊慢性病补偿管理办法实施后,32种慢性病每月补偿最高350元,控制高血压药100%报销,慢性病患者不住院可到村卫生室直接取药。李先生每个月都到村卫生室取药,既减轻了家里经济负担,又节约了时间。
从 “赤脚医生”到责任医师,从民房中搭起诊台,到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反映了乡村医疗的华丽蜕变。当前张湾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健康张湾,把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奋斗目标之一,明确了今后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相信未来几年,张湾的卫生健康事业会更上一层楼。 (讲述人李厚禄 通讯员潘明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