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胜江
一片桃林青翠碧绿,一棵棵桃树硕果累累。这是7月11日,记者在退伍军人李明有位于郧阳区安阳镇冷水庙村水果种植基地看到的景象。
李明有,1982年参军,1985年退伍。在1984年7月参加对越作战中,李明有火线入党。1985年2月,他与战友在破袭茶山哨所战斗中歼敌10余名,荣立三等功。
从部队复员退伍后,李明有进入渔政部门工作。他始终希望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摆脱贫穷出一份力,但没有资金支持,这个想法终归难以实现。为此,他在渔政部门工作10年后毅然走上经商之路。
辞职后,李明有开始从事商用车经销。对一个没有经验的人来说,经商并非那么容易。2003年,李明有原本预计从事商用车经销可以盈利10万元,孰料不但没有获得利润,反而亏损了20万元。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打了水漂”,李明有一度十分难过。他想,作为一名军人,曾经面对敌人的炮火,他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失败吗?于是,他重整旗鼓,继续他的生意。经过一次又一次打拼,他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2015年,他在一次回乡祭祖过程中遇到冷水庙村党支部书记李玉仁。闲谈中他了解到,老家所在的冷水庙村因交通不便等原因,在他离开后的近40年里没有大变化。当地年轻人大多远出谋生,大量土地闲置荒芜,部分村民吃水难。
李明有心想,一直想为家乡父老乡亲摆脱贫穷出些力,现在就是付诸行动的时候。于是,他拿出全部积蓄和筹集到的500万元,决定为家乡发展做点事。发展什么产业好呢?家乡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发展工业和大规模养殖业显然都不合适。经和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商议,他决定发展以桃子为主的小水果种植业,这样既生态环保,还可带动全村乡亲一起致富。
为了发展好小水果种植业,李明有先后到山东、安徽等地学习技术、聘请专家。为了节约每一分钱,他外出学习时只住50元一天的旅店,饿了就吃一碗面条。
在土地流转中,为让全村父老乡亲最大化受益,李明有不仅把原本应归他的每亩1200元退耕还林款都让给乡亲,还把自己出资整理的70亩土地分给乡亲,让他们从土地流转中再次受益。同时,从1.5公里外把自来水引进村里,改善乡亲的生活条件。
一切看似有了眉目,但困难接踵而至。2017年,因村里道路没有硬化,经多日雨水冲刷,车辆无法通行,成熟的桃子无法外运销售,导致他亏损8万元。此外,在此前引进的10多个桃子品种中,有一个品种因不适应生长环境,不得不更换品种。几经折腾,仅桃子更换品种一项,他亏损就达50万元。他把积蓄全部投入到桃子等小水果种植产业中,加上村里帮忙解决道路硬化问题,他的水果种植产业最终发展起来了。
为了保证桃子等小水果品质和保护环境,他种的水果全部使用有机肥。如今,400亩桃子在黑龙江、甘肃以及十堰本地市场非常受欢迎,年销售收入可达70万元。
李明有除了成功经营老家冷水庙村的400亩桃园外,还在周边村建成黄桃种植基地,成立小水果种植合作社,其中黄桃种植面积达100余亩,合作社社员达28人。在他带动下,不仅本村和周边70户贫困户摆脱贫困,还有2户水果种植户走上致富路。
“我和我妻子常年在李明有的桃园里务工,每年增收近4万元,他为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让我们摆脱了贫困,我们非常感激。”冷水庙村村民李正国说。
“李明有这个人非常不错,他回村发展生态种植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培养水果种植大户。其中,带动贫困户陈利成种植桃子、杏子50亩,每年增收10万元;带动贫困户陈洁玉发展枣、桃子等产业,每年增收10万元以上;帮助村里曾依靠救济的70岁困难户李光芬就业增收,摆脱困难。此外,他建设黄桃、葡萄等高标准采摘园,预计到2020年可为村集体每年增收10万元。”李玉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