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数字报首页 > 2025年03月13  星期 > 04版-时政要闻 > 正文
 [字号   ]   
美丽十堰我的家系列报道⑨
春芽凝碧露 茶岭漫清香

本报记者 韩玉砚 潘世新

春回大地,农事渐起。在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村,每到此时,人们穿梭于千亩茶园,剪枝、施肥,酝酿着下一个丰收乐章。近日,记者来到该村,聆听这动人的前奏。

竹山县有千年种茶历史,刘家山是该县有名的产茶基地。三月的风还带着些许“棱角”,却无法阻挡茶树枝桠间萌动的绿意。沿着游客栈道缓步登高,两侧茶树郁郁葱葱,叶片泛着晶莹的光泽。山间的空气混合着泥土与茶树的芬芳,深吸一口,顿觉肺腑通透。远眺霍河水库,湖面如镜,倒映着连绵的群山与云霞。

当下正是春茶采摘前茶园综合管理的关键时期。蜿蜒曲折的茶山上,三三两两的茶农或蹲或站在茶垄间,修整枯枝,咔嚓声惊起三两只山雀,翅尖掠过,转眼又消失在茶林涌动的翠浪里。

走进茶园,虫情监测系统、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蜿蜒曲折的有轨搬运车引人注目。智能管理系统可实时收集茶园气象、土壤、病虫害等信息,并通过自动水肥一体化设备实施灌溉、施肥、生物防治等田间管理。这不仅让茶园充满“科技范儿”,更让茶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到解放。

一片片茶叶,带来馥郁芬芳,也承载着乡村振兴和强村富民的重要使命。竹山县城关镇农技中心主任张永明介绍,过去该县以生产春季精品高档绿茶为主,一年只采一季。近年来,该县把大宗茶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变一季茶为三季茶,力争不浪费一片鲜叶,让茶园增产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行至茶山顶部,古朴雅致的刘家山茶艺中心映入眼帘。木质结构的建筑轮廓线条如行云流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推门而入,茶香扑鼻,室内陈列着当地产的绿茶、红茶。接过一杯泡好的绿茶,汤色清亮,香气清幽,细品一口,让人瞬间忘却城市的喧嚣。

该村错落有致的山乡别院、原汁原味的老院旧宅,营造出“古老村落、古代传说、古山古水、古朴民俗”的文化氛围,是名副其实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竹山县城“后花园”。

过去的刘家山是个穷山沟,地广人稀,村民环霍河而居,环境“脏乱差”。2017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一条高标准产业路在刘家山蜿蜒伸展,茶艺中心、山里茶乡等特色民宿拔地而起,茶园既能产茶又是游园,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美景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珍贵记忆,特产也随之“走出”了刘家山。

护好一方青绿,换得“流金淌银”。近年来,该村依托山水环绕的2400余亩茶园,以茶艺中心为核心,打造茶道艺术馆、匠心馆、雅集馆、生活馆,将生态旅游和茶产业、茶文化相结合,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发展格局。来此的游人,或漫步茶山、或品茗赏景、或泛舟水上,尽享富春山居般的惬意时光。

茶山连绵起伏,湖水如镜映天,与古朴的民居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画卷。

本期推荐新闻
关于我们网站团队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秦楚网(10yan.com) 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管: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十堰日报社 
编辑部:0719-8118833 广告部:0719-8118988 技术部:0719-8616541 
推荐显示设置:1024像素*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