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晓玮 通讯员 尹言斌
3月10日上午10:30,湖北汉江技师学院运动场上一片火热景象。学生们迎着阳光运动,爽朗的笑声在空中回荡……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加快补齐体育课短板,体育课必须改革,要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
湖北汉江技师学院是我市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正以一场大刀阔斧的体育课教学改革,破解体育课“四分之一上课、四分之一转悠、二分之一无聊”的难题。从“一刀切”到“八大项目选班”、从“被动应付”到“自主参与”,其背后是学校对“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深刻践行。
传统体育课的窘境:
学生上得无趣,老师教得没劲
3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湖北汉江技师学院,最直观的感受是体育场上活力四射——羽毛球场上,清脆的击球声此起彼伏;篮球场上,球员们跃动的身影充满激情;绿茵场上,呐喊声交织回荡……就在几个月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的体育课学生们上得无趣,老师教得也没劲。”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杜红卫说:“我们发现上体育课时,多数学生毫无参与感。”
该校体育课部主任张伟对此深有感触。他以篮球课为例介绍,器材室里备有20个篮球,可常常有15个无人问津。老师询问学生原因,他们直言说不喜欢打篮球。张伟分析了个中缘由:“传统体育课是依照课程要求按部就班地开展,学生缺乏积极性。这种强制统一的课程设置,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缺乏参与感。”
作为四校融合的新校区,该校有明显的体育教学资源空间优势——拥有设施先进的室内综合体育馆、15个灯光篮球场、4个排球场、2个网球场以及多个标准化田径运动场等,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6.6平方米。但该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并不高。
如何把场地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让学生上好体育课?经过深思熟虑,该校党委班子决定必须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落地,让体育课成为唤醒学生的“第一课”,帮助学生重塑成长轨迹。
体育课到底怎么改?
设立八大项目,让学生自主“点单”
“怎么上体育课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就得问问学生喜欢什么,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尊重他们的爱好和需求。”对于体育课改问题,该校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核心、以健康为初心,实施体育教学改革。
“我们前期进行了摸底调查,看看学生到底喜欢哪些运动项目。体育部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开发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武术和健美操八大运动项目模块,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项目上课。”该校教务处主任朱大鹏介绍,体育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变传统“建制班”,告别学生上同一堂体育课的模式,引导学生按照“同兴趣、找爱好、扬特长”原则自主选择,重组教学班。
面对180个教学班、9000多名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重组体育教学班,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学校决定先从2023级69个教学班3400多名学生中开始推行。学校一方面充分考量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好选择统计与班级分配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选到心仪的项目;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师资和场地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体育课上活起来、动起来。
“这无疑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必须下一番苦功夫。”为保障选课工作顺利进行,该校副校长全斌“挂图作战”,“调整一次体育课,其他几门课程也要同步调整。经过一周时间的集中研讨,我们优先安排体育课,再对着体育课表安排其他各科课程。”
学生反响如何?
从“要我练”到“我要练”
如今,八大项目选课激活了沉寂的操场。该校体育课部统计发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体育课参与率从之前的不足70%跃升至98%,课堂运动量达标率同比提高40%。事实证明,学生渴望这样的“个性化”课堂。
当日下午3点,记者在操场上看到,10多个教学班同时在上体育课,喜欢篮球的学生在学运球攻防,喜欢羽毛球的学生在学挥拍,爱踢足球的学生列成一队学铲球……经老师指导后,2023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王奥棋迫不及待地想跟同学开启一场足球对战。而在此之前,她曾想方设法逃避体育课:“我以前觉得上体育课就是浪费时间,现在特别喜欢上体育课。”
“过去上体育课,一半学生找借口不上,现在他们选了自己喜欢的项目,下课铃响了他们都舍不得走。”该校体育教师高林杰感叹,现在老师们教得有劲,学生们学得起劲,师生都受益,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不少学生表示,他们越来越喜欢上体育课了:“出汗、协作、掌声……体育给了我们释放压力的出口。”该校体育课部统计发现,最受欢迎的项目是羽毛球、排球和乒乓球,羽毛球课报名人数超总人数的1/3,健美操班90%学生为女生,还吸引了部分男生加入;篮球班、足球班的人气也很旺……
怎么保证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破解能力差异
“对老师们而言,这场改革是一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蜕变。”张伟介绍。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课程设置相对单一,难以契合学生多样化的兴趣与需求。如今,为了更好地适应“分项目选班”的个性化课堂,老师们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比如,有的体育老师原本专长于篮球教学,在改革的推动下,他们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足球、羽毛球等项目的教学技巧,熟练掌握规则与战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训练计划。老师们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学术研讨、观摩教学等活动,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
针对学生运动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该校体育课部专门拟定《体育课堂达标实施方案》,根据学生能力分级展开课堂教学。比如,在球类教学中,老师对于基础组的学生会逐一纠正动作;对于进阶组的学生老师会分析实战录像、教授战术对抗策略;在校队预备组,老师则让学生与教练进行高强度对抗训练。
“我上小学时就喜欢足球,现在学校开设了足球课,我真是太开心了!”2023级女生付漪兴奋地说,她终于可以在绿茵场上驰骋,如今她已成为班级足球联赛的主力后卫。
“选项教学只是起点,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1—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并且学专学精,帮助他们锻炼健康体魄。”该校体育课部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强体育教学过程管理,加强课内外联动,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真正实现“终身体育”。
构建“三证毕业”评价体系
致力打造“体育强校”品牌
“这些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技能,更是被看见、被认可。”改革成效初显,杜红卫认为,这种转变远比分数更有价值。
据了解,学校目前在二年级中推行体育课改,接下来还会在一年级、三年级中逐步实施。每个年级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设置不同教学内容,三年级的体育课会增加趣味减压项目,如飞盘、团体拓展游戏等,帮助学生缓解升学就业压力。
在这里,体育不仅是课程,更是育人载体。除了体育课堂改革,学校还将体育与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相结合,推出千人太极、军体操、传统武术、健康大课间操等品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自信。
如何稳固体育课程改革成果并持续推进?学校计划推出“三证毕业”制度:学生除获得毕业证、专业技能等级证外,还得进行体育技能达标考核。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体魄与技能缺一不可。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走出校门时,都有健康的身体和向上的精神。”杜红卫说。
从“边缘课程”到“育人核心”,该校的探索为中职教育体育课改革提供了新方案。如今,体育不再是“副科”,而是重塑学生自信、锤炼意志品质的“主战场”。正如该校一名学生在日记中所写:“曾经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直到站在太极方阵最前排时,我才发现,我也可以成为一束光。”这束光,正是湖北汉江技师学院深化体育课教学的改革之光。
“点单式”体育课值得推广
■吴忠斌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湖北汉江技师学院推行“点单式”体育课,真正上到了学生心坎上,不仅让学生从“要我练”到“我要练”,更让体育课从“边缘课程”成为“育人核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核心、以健康为初心,湖北汉江技师学院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为中职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在这里,体育不再是“副科”,而是帮助学生重塑自信、锤炼意志品质的“主战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加强体育与健康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职业素养,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通过体育课程改革,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特长,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体育课改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专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正如湖北汉江技师学院一名学生所说:“曾经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直到站在太极方阵最前排时,我才发现,我也可以成为一束光。”这束光,正照亮更多职教学子的成长之路。
体育课改是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体育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改革,可以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体系,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体育课改还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体育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上好体育课从“流汗”开始,当然也不止于“流汗”。帮学生们养成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才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期待更多的孩子在畅快挥汗的同时,磨炼顽强意志,成就精彩人生。
(本版图片由湖北汉江技师学院提供)
运动场上,学生们正在进行体能训练。
排球课上,学生们正在开展垫球训练。
太极武术进校园。
篮球课上,学生们挥汗练习。
绿茵场上,学生们尽情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