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数字报首页 > 2019年02月27  星期 > 3版-实力茅箭 > 正文
 [字号   ]   
乡风文明 活力迸发
——茅箭区脱贫攻坚迈出新步伐
表彰好公公、好婆婆、好儿媳、好邻居
张喜林悉心照顾公公任宗明
杨守义(左)和儿媳陈华云
薛宏玉在酿造黄酒
茅塔乡廖家村薛家营易迁安置小区
大川镇大川村福源安置小区

特约记者张龙 通讯员韩苗

打赢脱贫攻坚战,除了投入钱财物,还要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茅箭区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中,坚持以群众身边事教育影响身边人,通过典型影响、习惯养成、政策引领,培育良好家风民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激励群众感恩奋进,脱贫攻坚迈出了新步伐。如今,一幅乡风文明、和谐美好的画卷正在茅箭区乡村田野徐徐展开。

好家风带动好民风

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中,茅箭区东城经济开发区陈罗村坚持发现选树群众身边典型,通过典型影响带动、文化活动引领,培育良好家风,形成淳朴民风。

沿着陈罗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街道向左前行近500米,有一家临街副食商店,店的后面是一个整洁清新的农家小院,这里就是村民任宗明家。记者到访时,现年84岁的任宗明躺在屋内一张定制病床上。从大儿媳张喜林口中得知,任宗明因中风已偏瘫在床四年。四年来,五个儿子每家轮流24小时照顾老人,从未间断过。 “孩子们都孝顺,每天为老任擦洗身子,晴天带老任晒太阳,老任从未生过褥疮。饭菜荤素搭配,老任的体重从没下降过。”说起儿子儿媳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任宗明年近80岁的老伴徐胜菊满口称赞。

“不管哪家当值,夜里都必须有人睡在这里,方便照顾老人。”张喜林指着任宗明床边的一张小床对记者说。

培育好家风,绝非一日之功。张喜林对记者说: “任家是个重孝道、团结和睦的大家族,老人身体健康时爱护晚辈,言传身教,一家老小从没红过脸。如今正是回报父母的时候,我们要一代做给一代看,让好家风保持下去。”不仅仅是传承孝道,任家老少都是 “热心肠”,家庭和睦,影响了乡邻,引领了民风。任宗明的老伴徐胜菊和二儿媳何银菊先后被村 “两委”授予 “好婆婆”“好邻居”荣誉称号。

好家风同样在该村三组杨守义家温情上演。三年前,杨守义因病昏迷不醒,在儿媳陈华云悉心照料一年后,老人奇迹般苏醒。如今,每当有人提及她的儿媳陈华云,杨守义总是笑着说 “好”。

为弘扬正气、涵养风气,陈罗村创新举措,连续多年开展 “四好村民” (好婆婆、好公公、好儿媳、好邻居)评选活动,自编自演反映民俗文化、传统美德等主题的文艺活动,形成了榜样引领、群众争相效仿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传美德、扬正气、树新风,把乡风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地。

好习惯滋养好风貌

良好乡风民风要扎根土壤生根发芽,既离不开榜样示范引领的滋养,也需要用良好生活习惯打牢根基。

在陈罗村,与群众精神风貌同步发生转变的还有村庄环境卫生。该村将环境卫生保护纳入村规民约,成立村级卫生志愿服务队,大力开展庭院环境整治,严格实行“户评比、总评分”制度。

该村贫困村民王凤先是位闲不住的老人,去年住进易迁新房后,加入村级卫生志愿服务队,积极为保护村里环境卫生发挥余热。“住上了好房子,屋里干净整洁。村子是我们的 ‘大家’,一样要干净整洁。现在我还动得了,帮忙打扫卫生,就当是锻炼身体。”王凤先告诉记者,如今的陈罗村,户户屋内干净整洁、屋外堆放有序,房前瓜果飘香、房后蔬菜满园,群众对生活环境很满意。

走进茅塔乡廖家村薛家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门口一块《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制度牌上10项内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随机来到一户村民家中,屋里干净整洁,家庭氛围温馨。 “以前住在土坯房里,都不怎么讲究,卫生习惯也不好。如今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小区里有树有花,路面每天有人打扫,我们也要自觉把屋里屋外环境卫生搞好。”户主孙义荣说。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住进薛家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群众都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小区环境美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大家茶余饭后在小区文化活动中心跳舞、下棋,其乐融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好政策激活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政策红利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勤劳致富的热情。茅箭区借助精准扶贫政策 “外力”,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让乡村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

薛宏玉是茅塔乡廖家村贫困村民,以前常年在外打工。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驻村帮扶干部多次打电话向薛宏玉宣传相关政策,鼓励他回村创业。通过驻村帮扶干部真帮实扶,薛宏玉种植猕猴桃、养殖蜜蜂,最终甩掉了 “穷帽子”。

如今,薛宏玉又有了新目标,发展手工酿酒业,将家乡口感醇正的黄酒做成品牌产品,在实现自身致富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 “家乡的黄酒虽好,却鲜有人知。我想成立酿酒专业合作社,把村民手工酿造的黄酒展示出来、销售出去,获得更高收益。”薛宏玉说,他已经注册了商标,酿造的第一批1000公斤黄酒已进入宣传推广阶段。

薛宏玉发展产业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借助精准扶贫政策春风,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 “贫穷”帽子。他这种 “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带动更多贫困村民坚定了勤劳致富的信心。

本期推荐新闻
关于我们网站团队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秦楚网(10yan.com) 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管: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十堰日报社 
编辑部:0719-8118833 广告部:0719-8118988 技术部:0719-8616541 
推荐显示设置:1024像素*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