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数字报首页 > 2019年09月06  星期 > 6版-文摘博览 > 正文
 [字号   ]   
“九九重阳”从何而来

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为“重阳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又被称为“重九节”,因为这个日子有两个“九”。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九”是一个神奇的数字,直到如今,人们还将“九”视为吉祥、尊贵的象征。

“九”和“阳”等同成为人们的共识,要追溯到《周易》。《周易》大约形成于商末周初,它其中的阴阳八卦等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在《周易》中,数字“九”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也正是在《周易》中,“九”作为“阳”的属性被确定了下来。《周易》里面把阳爻称为“九”,把阴爻称为“六”。如我们熟悉的乾卦,是由六个阳爻组成,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其中“九五”就指的是乾卦从下到上第五个阳爻。

九月初九,也就是重九,“九”与“阳”对应,这也就是为什么九月初九会被称为重阳节了。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是指出九月九日,人们将“九”阳的寓意与“九”长久的象征结合起来了。并且在曹丕的时代,九月初九这一天,已经形成了享宴高会的风俗。我们最熟悉的习俗是这一天插茱萸,这一习俗大约西汉时期就有了,《西京杂记》卷三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习俗在不断变化,比如到了唐代,重阳节依旧盛行插茱萸,大多是女子和儿童佩戴,有些男子也佩戴,唐以后又流行佩戴菊花,宋元以后大有超过佩茱萸的势头。而在重阳日以阳驱邪,祈求寿命长久的愿望则与日同行不变。

其实,“重阳”这个词先秦时期就有,屈原的《远游》曰:“集重阳入帝宫兮”,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而“重阳”专指重阳节大概要到了汉以后。诗词中最早提到的,可能是《艺文类聚·岁时中》收录的一首:“献寿重阳节,回鸾上苑中”。而人们熟悉的名句则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等等。 (据新华网)

本期推荐新闻
关于我们网站团队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秦楚网(10yan.com) 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管: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十堰日报社 
编辑部:0719-8118833 广告部:0719-8118988 技术部:0719-8616541 
推荐显示设置:1024像素*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