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方金柱
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置身市太和医院西苑院区(市西苑医院),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干净整洁的就诊环境、温馨细致的诊疗服务让患者身心愉悦,病痛似乎也好了一半。近年来,市西苑医院始终坚持服务群众、守护人民健康的初心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助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薪火相传 守一方净土护一方健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市西苑医院(市太和医院西苑院区)建院76周年。76年来,从早期一个小诊所到黄龙公社卫生院、黄龙人民医院、十堰市第二人民医院、十堰市黄龙医院,以及东风公司黄龙疗养院、十堰市西苑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西苑院区(十堰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虽然名称在变,但作为一家公立医院,市西苑医院始终坚持公益属性,坚守服务群众健康的初心,薪火相传。
作为医院前身的原东风公司黄龙疗养院,上世纪70年代湖北省总工会东湖工人疗养院,为响应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支援“三线建设”号召,搬迁至十堰。迁建之初,先驱们毅然放弃武汉繁华舒适的生活,来到鄂西北大山深处,住芦棚、穿草鞋、开山炸石……为服务二汽建设,服务十堰人民奉献青春和智慧。
新中国成立初期,医院条件艰苦,医疗以中医为主,为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人民公社时期,医院以治病、防疫为主,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季节病的预防等知识。作为八大公社卫生院之一,除了担负守护当地群众健康任务外,医院还承担着辖区柏林、方滩、舒家、大峡等多个乡镇卫生所和20多个村卫生室的业务培训和药品供应任务。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医院以护佑妇女儿童健康为主。上世纪80年代后期,医院在担负结核病和肝炎为主的传染病流行预防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染病救治工作。上世纪90年代,医院改名“十堰市黄龙医院”,加挂“十堰市结核病医院”牌子,医疗业务向传染病防治转型。2005年,市黄龙医院与东风公司黄龙疗养院合并,成立十堰市西苑医院。2020年,西苑医院与太和医院合并,加挂十堰市太和医院西苑院区、十堰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牌子。自此,市西苑医院为守护群众健康安全担负起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从最初从事看护、简单治疗,到救死扶伤、规范救治,一代又一代西苑人传承红色基因,坚守为民初心,以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为守护群众健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奋斗。
战疫防疫 筑牢坚强防护屏障
作为全市传染病医院,西苑人总是冲在重大传染病救治最前线。从最常见的结核病防控,到抗“非典”、战“甲流”、救治湖北省首例 H5N6重症患者,再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一次次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西苑人忠诚履行“健康卫士”的神圣职责,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去年疫情期间,一位位勇敢逆行、挺身而出的西苑人,演绎了一段段有情有爱的故事,挽救了一个个生命。
90后党员聂雪娇,去年年前本已回到江苏老家。得知医院情况后,大年三十辗转千里赶回医院;老年科主任乐文随瞒着年迈的母亲上战场……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坚强不屈的西苑人选择了迎难而上,有人退掉了回老家的飞机票,主动请缨参加战斗,还有人将年幼的孩子送到亲戚家,全家投入战疫。从20张病床到40张病床、80张病床,再到120张病床,最后紧急改造出133张应急隔离病床,市西苑医院只用了5天时间,共开放四个隔离病区救治患者,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确保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从2020年1月19日收治十堰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到去年3月19日最后一例确诊患者治愈出院,市西苑医院战疫61天,158名医护人员奋战在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其中29人两次进入隔离病区;200多人为疫情一线提供后勤保障,很多人一天都没休息过。61天,该院累计收治204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疫情尚未结束,防疫不能松懈。2020年10月29日,十堰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市西苑医院)一期项目传染病救治楼建成投入使用,创下了三个全省第一:是第一个利用抗疫国债项目资金建成的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设有224张负压病房,是湖北省负压病床最多的医院;是第一个单独设置结核外科的医院。同时,该院按要求改造发热门诊,配置独立的CT等检查检验设备;建成了 PCR实验室,能够独立开展核酸检测,日检测能力达1000份(单管),快速检测设备可在45分钟内出结果;建成国内首个、世界领先、日处理污水量达400吨的电子束辐照处理医疗污水项目。
长期备战,平战结合,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市西苑医院为全市人民筑牢防疫屏障。
破冰突围 扬帆起航新征程
2020年4月15日,市太和医院西苑院区挂牌成立,从融合发展起步,开展第一例血液透析治疗、第一例脑部微创手术、第一例内科胸腔镜手术、第一例婴幼儿全身麻醉术……市西苑医院正一步步成长,蝶变。
——太和品牌在西苑升华新温度: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找太和医院的医生看病,而且收费也不贵。”这是张湾区黄龙镇及周边居民的就医感受。
去年以来,市太和医院将西苑院区纳入“一院三区”统一管理,实现医疗业务聚合。明确与总院一体的学科指导人,全面指导院区临床科室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与理论提高工作,参与查房,指导疑难病例救治,参与特殊患者会诊。一年多来,40多位太和名专家常驻西苑院区坐诊。太和总院专家到西苑院区会诊50多次,进行病例讨论、手术指导、教学查房,到院区参与危重症抢救40多次,指导开展新业务、新技术50多项。另一方面,院区医务人员分批次到总院参加技能和理论培训50多次,大大提升了业务能力和水平。
今年9月,市太和医院9名专家集体入驻西苑院区,被聘任为临床科室业务主任,管理指导科室业务,促进深度融合,提供与太和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学科齐全拓宽诊疗新广度:
2020年6月19日西苑院区门诊重装开诊,2020年8月28日车城西路院区重装开诊。在原有临床科室的基础上,增设儿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专科门诊,太和总院专家常驻坐诊。2020年10月,成立了重症医学科(ICU),进一步提升救治能力,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2021年是西苑院区确定的学科建设年,进一步细化分科,向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纵深发展。医院成立了老年医学科,多学科整合式治疗老年病。成立以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和肾病内科为主的内一科,以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血液科和儿科为主的内二科。成立以颈部外科、胸外科为主的外一科,以普外科、骨外科和泌尿外科为主的外二科。
在太和总院专家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下,西苑院区完成了多个“首例”。去年5月13日,完成首例血液透析治疗;7月22日,为一例合并多种疾病的重症患者实施股骨头置换术;11月20日,完成首例复杂膝关节置换手术;12月上旬,首次开展盆底康复治疗和可视化无痛人流技术。2021年3月5日,完成首例脑部微创手术;3月17日,完成首例 PTCD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4月7日,完成首例支气管镜下冷冻联合球囊扩张治疗支气管结核气道狭窄;9月15日,完成首例内科胸腔镜诊疗技术;10月12日,完成首例婴幼儿全身麻醉手术……
——重症医学提升救治新高度:
今年2月,68岁的赵大爷(化姓)因车祸导致脾脏破裂、全身多处骨折,生命危在旦夕,经太和医院和西苑院区多科室联动,对症施治3个多月,赵大爷最终康复出院并回归社会。
“老人还合并其他疾病,多次出现险情和病情反复。”太和医院西苑院区重症医学科(ICU)主任、感染科主任吴激波介绍,患者脾切除术后,多发重症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冠心病等多种疾病,西苑院区多次组织 ICU、外科、感染科、内科、老年医学科、康复科等科室专家会诊讨论,调整治疗方案。正是在太和医院和西苑院区医护人员的坚持和努力下,赵大爷一次次化险为夷。
2020年10月29日,太和医院西苑院区重症医学科(ICU)正式开始收治病人,共设置床位19张,其中重症负压隔离病床12张,负压手术间1个。科室有中央监护系统、呼吸机、ECMO(人工膜肺)、除颤仪、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机、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床旁彩超等检查治疗设备。一年来,ICU收治病人140多例,最多同时开展4例病人的抢救工作,救治成功率超九成。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市西苑医院将建设可转换的“平”“战”结合综合医疗救治病区。“平”时,医院作为十堰城区西部综合性医院运行、管理,满足群众医疗需求;当遇到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战”时,将综合病区迅速改造,达到传染病“三区两通道”要求,作为应急隔离病区使用。
站在新的起点上,市太和医院西苑院区将坚持党建引领,加快推进现代化、智能型、公园式三级综合医院和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开展首例婴幼儿全身麻醉手术
为老年人免费体检
健康教育宣讲走进张湾区黄龙镇李家湾村
开展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培训演练
市太和医院西苑院区重症医学科医生为患者治疗
市太和医院车城西路院区康复科医生为患者做颈椎牵引治疗
十堰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传染病救治楼

- ·用心优服务 用情办实事
- ·红色引领
- ·畅“邮”路大道 助发展提速
- ·崇德精医路 和道济世殊
- ·繁花满枝
- ·诗和远方
- ·红色引领
- ·战贫圆梦
- ·诗和远方
- ·抗疫担当
- ·种下“新希望” 收获果满枝
- ·抗疫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