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余杰李斯图/记者潘世新通讯员 马雨彤
“武当仙山耸立华夏,武当蜜橘万里飘香。”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柑橘学科奠基人之一的章文才教授在丹江口市写下这句话,既是对“武当蜜橘”的盛赞,也饱含了深深的期许。如今,“武当蜜橘”已走向全国、远销海外、香飘万里,成为富甲一方的“黄金产业”。
好山好水产好橘
株株当暑绿,颗颗入秋黄。
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橘园里,金灿灿的武当蜜橘挂满枝头,果农和游客在枝丫间采摘。
武当蜜橘果形美观,汁多肉嫩、风味浓郁,而它的种植历史也值得品味。
汉江中上游地区,自古就是柑橘类果树的生长和繁衍之地。在汉代,汉江沿岸即以产橘、柚、橙而闻名,均州城西岗和六里坪一带分布有大片草橘,草店街一带有泡柑,丁家营一带有酸橙,凉水河汉江沿岸是我国古老的柑橘产区。
公元8世纪,唐代诗人李欣在诗中描绘了当时汉江沿岸柑橘的种植情况:“芦花独戍晚,柑实万家香。”
明代大修武当山之后,柑橘成为香客们进山朝贡的贡品。至清代,《郧阳府志》《郧县志》《均州志》均对此地柑橘有所记载。明清时期产于古均州附近的“均州草橘”,成为当地比较有名的土特产品。
丹江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有着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身沐汉江水,怀抱武当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素有“中国水都”之称。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以上,可以直接饮用,堪称“世界最大的自来水厂”。
好山好水产好橘,特殊的大水体效应形成了丹江口库区特有的“冬冷而不寒、夏热而不炎”气候特征,为当地种植柑橘提供了先天条件。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马家岗村素有“鄂西北柑橘发源地”之称,该村的柑橘树正是以“均州草橘”作为母本,与温州蜜橘嫁接而来。村里至今尚存的3棵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橘树仍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该地区柑橘悠久历史的见证。
1963年春,均县(现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在上级部门规划下,决定在丹江口库区发展柑橘种植业。相关部门引进1000株温州蜜橘树苗,但却没有人愿意领回去种植。马家岗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周德山、农业技术员李明德知道后主动请缨,率先在马家岗村种植柑橘。
1965年夏,我国柑橘学科奠基人之一的章文才对均县(现丹江口市)的气候、土壤进行实地考察,认为这里可以利用小气候资源发展柑橘产业。随后,省农业厅(现省农业农村厅)柑橘考察组在章文才带领下,来到马家岗村指导柑橘大面积栽培,使该村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北缘地区重要的柑橘生产基地。
到1985年,马家岗村的柑橘从无到有,年产量达50万公斤,成为当时中国最北面的“柑橘第一村”。
1989年,蔡家渡果园场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成立。这里三面环水,日照充足,土质肥沃,是培育柑橘产业的理想之地,担负着高品质柑橘的栽培技术示范研究与推广,先后从外地引进大分、上野、光明早等10多个柑橘品种试种成功,被誉为丹江口市新品种柑橘培育的摇篮。
如今,十堰柑橘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库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柑橘主产区。丹江口市被确定为“中国柑橘之乡”,“武当蜜橘”被评为“中华名果”,先后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国际 ISO90001质量体系认证,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助农增收“黄金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今年我家的柑橘产量13万公斤左右,目前已卖了8万公斤,收入有20余万元。”日前,在习家店镇铧厂洼果园场里,橘农熊昌合高兴得合不拢嘴。
小小蜜橘,是丹江口市农业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达10亿元。其中,12个镇(办、处、区)种植柑橘,5万亩以上的柑橘大镇2个,千亩以上柑橘种植村89个,10亩以上的柑橘种植大户8800户。
行走在习家店镇田间地头,沿线连绵起伏的山坡上,成片的橘园映入眼帘,满眼橘黄。
“我家的柑橘口感甜、外形匀称,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习家店镇习家店村村民石本学喜滋滋地说。2017年初,习家店镇大力实施柑橘“二次革命”,制定“淘汰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改造一部分”的产业发展战略,解决柑橘栽培密度大、品种混杂退化、树体严重老化等问题。
石本学作为习家店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对自家20亩橘园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改造之前只能产5万多斤橘子,最好的时节才卖7毛一斤,除掉人工成本,利润所剩无几。改造后,橘子个头大,质量好,售价高,比之前一年多赚上十万元。”石本学说。
在习家店镇庄子沟村村民李进国家的橘园里,李进国指着果实累累的橘树对记者说:“九月红和纽荷尔这两个品种成熟较早,水分足,口感好,亩产可达2000公斤,每公斤售价十多元,毛收入两万多元,纯利是老品种的好几倍。”
记者在均县镇怀家沟村红甘苹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橘园里看到,大棚内种植的柑橘品种主要是有着“天之骄子”美誉的甘平。
“甘平不耐寒,只适合在温室大棚里种植,每年2至3月成熟,每棵树结果30个左右。因其种植条件苛刻,品质要求较高,是柑橘中的‘贵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每公斤售价在200元左右。一个果子有0.5公斤重,因此我们‘论个卖’。”该公司总经理严刚说。
“从一粒种子变成一杯橘汁”,这是武当蜜橘的价值释放,更是丹江口市探索地理标志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北极熊(头上)顶了一颗我们丹江口的武当蜜橘,武当蜜橘是当地地理标志产品,我们用它生产北冰洋鲜榨橘汁汽水,每年可消纳本地柑橘5至10万吨。”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海勇介绍。
该公司是丹江口市水产业龙头企业之一,总投资10亿元,利用丹江口市武当蜜橘资源优势,研发出含气鲜榨高倍果汁汽水、HPP柑橘汁等中高端饮品。年生产饮品30万吨,年销售收入10亿元,为库区橘农人均年增收近千元。
近年来,丹江口市围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度挖掘武当蜜橘价值,建立“种植—物流仓储—加工生产—展销推广”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引进深加工项目,先后研发出柑橘果酒、小青柑茶等产品,通过“丹水进京贺新年产品推介暨展交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活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柑橘品牌形象提升带动销售(外贸)价格增值10%,助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武当蜜橘出国门
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
11月8日,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柑橘交易大市场,一辆辆装运柑橘的农用车、大货车排满市场周边,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进入市场的车辆大多来自河南、黑龙江、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北京等地。“我每年都会来这里,平均每次采购武当蜜橘10万公斤。”河北客商张迪说。
近年来,随着丹江口库区环库路等交通设施不断完善,通村公路网遍布库区周边,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库区柑橘销售更加便捷。每年秋冬季节,大量的北方客商涌入丹江口市收购、运送柑橘。
丹江口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预计,今年全国柑橘产量同比下降7%左右,但该市则“减产不减收”,预计柑橘销售总收入8.4亿元,橘农人均收入8400元。
作为丹江口市唯一一家具有柑橘出口资质的企业,位于凉水河镇的水之源柑橘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已连续多年将优质柑橘出口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今年柑橘出口价格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每公斤卖到3.2元至3.6元。”该联合社负责人王杰告诉记者,目前已出口柑橘1000余吨,收入69万美元。
“武当蜜橘”何以俏销?丹江口市种植业服务中心主任韩士平介绍,近年来该市多措并举,致力提升柑橘种植、管理技术,确保果园规范管理、柑橘产量稳增。
在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改造低产橘园、科学防治虫害的同时,该市邀请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对果实形状、果实整齐度、果面整洁度、化渣程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风味等进行评鉴。积极建立完整的柑橘管理记录和销售可追溯制度,努力打造一个从“果园到家庭”全程监控的现代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柑橘种植果园场,柑橘质量稳步提升。
据测定,“武当蜜桔”含糖量12%左右,柠檬酸含量0.5%至0.7%,每100克橘汁含维生素24至29毫克,富含有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果肉除鲜食外,可加工成罐头、果汁、果酱等;果皮可提取橙皮苷,提炼香精和果胶。
“丹江口库区的柑橘具有高糖、高酸、风味浓、色泽鲜艳、耐贮藏等特点,俏销我国北方以及国外市场。”韩士平说,经过60余年发展,如今丹江口市柑橘种植面积近30万亩,该市被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武当蜜桔”走向全国、远销海外。
武当蜜橘
石鼓镇玉皇顶橘园。(资料图片)
▲均县镇智慧橘园。
▲邀请专家学者对武当蜜橘进行评鉴。
◀热闹的习家店镇柑橘交易大市场。
▲村民运送柑橘。
柑橘丰收。(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