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鲍喜勇
8月20日上午,烈日当空。张湾区方滩乡王家山村葡萄种植园里,村民龚世荣正戴着遮阳帽,拿着剪刀麻利地修剪枝叶。气温太高,龚世荣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淌下来,她用胳膊抹一把,继续埋头工作。
“不把腐烂的果实摘掉,一挂葡萄都会坏掉。”龚世荣告诉笔者,虽然葡萄园周边装有防鸟网,但麻雀等鸟类还是会飞进来偷吃,被咬过的葡萄必须清理掉。
30年前,龚世荣的丈夫去世,留下三个孩子由她一人抚养,一家四口靠着仅有的3亩地过活,忙碌一年,收获的粮食糊口都难。为了生活,龚世荣种过橘树,贩卖过鱼虾。尽管一家人省吃俭用,但日子过得也十分艰难。
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王家山村,原有的通村公路得以翻新扩宽,水电通信网络得到升级,最关键的是,一批项目在村中落地。
2016年,占地50亩的牡丹花种植基地在王家山村开建。龚世荣有果树种植经验,加之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委会的协调下,龚世荣被优先安排进入牡丹花种植基地务工。
在基地里,龚世荣主要负责剪枝,一天工资80元。虽然工作辛苦,但龚世荣咬牙坚持。至今,龚世荣还记得第一个月拿到工资时的情景, “太高兴了,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孩子们,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2018年4月份,王家山村引入了葡萄种植项目,当时牡丹花种植基地的建设接近尾声,工作出色的龚世荣被雇请到葡萄种植园工作,一天工资一百元。
葡萄种植园的工作并不轻松。最初,由于输水管网未通,除日常修剪、除草工作外,龚世荣和工友们还需要挑水给葡萄树浇水。一挑水40公斤,龚世荣从山脚挑到山腰,一天要往返十几趟,一同干活的男同志也不禁对她竖起大拇指。
笔者在葡萄种植园里看到,由于天气太热,工作一段时间后,龚世荣便来到山坡的一个阴凉处,拿起地上的纸袋填写编号。据龚世荣介绍,葡萄挂果后,一共要经过四次修剪,最后还要套上特制的纸袋,防止被蚊虫叮咬。纸袋必须写上编号,能根据数字追溯源头,确保产品质量, “从明年开始,纸袋将不用人工填写编号,而是用二维码代替,我们的工作将会轻松很多。”
“如今在家门口务工,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龚世荣说,除了在种植园务工,平时她还在房前屋后的地里种了葛根,今年春季,龚世荣收获了近300公斤葛根,她把葛根制成葛根粉销售,获利3000多元。笔者采访中了解到,龚世荣还是远近闻名的酿酒好手。去年,她购买了1000多公斤玉米,酿制了500多公斤白酒,把白酒卖掉后也获得了一笔收入。
近几年,王家山村交通环境明显改善,通村公路从3米扩宽到6米,路旁还修建了生命防护工程,栽上了行道树,村民出行更便利了。2018年,龚世荣的儿子申请了4万元无息贷款,购买了一辆小型载重汽车,拉货挣钱。“通过努力,我们家的贫困 ‘帽子’于2016年底就摘掉了,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早日成家,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龚世荣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