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龙权
从森林公园正门登峰顶,步行需三个多小时。从艳湖公园登峰顶,步行也是三个多小时。从百龙潭方向登峰顶,步行还是三个多小时。牛头山宛在城中央。城区有无数条山间小道,都可抵达牛头山顶峰。十个堰的城区,几乎每一处均可仰视牛头山峰顶。牛头山青帐连绵,就是居民窗外的一道风景。
百龙潭源于牛头山。犟河源于牛头山。张湾河源于牛头山。百二河、马家河的大多水流都源于此山。牛头山洒下无数条山涧溪流,汇集后奔向山下。河水环绕山脚哗哗流过,富饶了昔日的十畈田园,造就了今天的十片繁华城区。带状的城区,随水流绕牛头山半环状分布。错落有致的布局,浑然天成的有序,使整个城市掩映在青山绿屏之间,倍觉十堰之妩媚与俊秀。
我敢断言,当初这个城市的规划者定然无数次登顶牛头山。登高四顾,北望茫茫汉江水,南接莽莽神农架,东见巍巍武当山,西连绵绵大秦岭。向下俯瞰,山川一览无余,十堰五河四区尽收眼底。峰顶海拔近1300米,山脚距离城区大多不到300米。登顶必生浩然之气,会有谋万世的格局雄心。登顶有千米级的高眼界,会有谋全局的胸襟智慧。耸立的牛头山,如同站立在城市背后的智慧老人,时时给人以启迪。于是,一个人人称道的城市应运而生。
牛头山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及数不清的溪流小河,是这个城市的无尽财富。开窗可见青山,我见青山多妩媚。进山可遇溪水,淙淙溪流伴我行。漫步林间小道,鸟语泉声交相鸣。于是,山妩媚了城市,水灵秀了城市。靠着山的呵护,木欣欣以向荣;有着水的滋润,气蒸蒸以日上。这些溪流与森林,让整个城市时常可见氤氤氲氲、云蒸霞蔚的景象,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我第一次登牛头山顶,是在一个暮春时节。因出差几日错过了吃樱桃的季节,就滋生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遗憾。记得白居易写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诗句。翌日就登牛头山,追寻春的踪迹。沿山谷前行,越丛林过溪水,越深谷登天池垭,过小天池直奔峰顶。只见自然带垂直分布,一层高度一个季节,到山顶还是初春季节。驻足小天池处,见山涧竹笋正在破土拔节,松林下小草正在探头萌动,早开的野花刚刚绽放花蕾,池水中的小蝌蚪还在摇头摆尾一串串蠕动……当时感觉如香山居士一般,又追上了春的脚步,心灵感到无限慰藉。又如东坡居士游兰溪的感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似乎时光可以倒流返回,韶华可以保鲜滞留。那一刻,牛头山成了心灵的栖息地。
第二次登顶牛头山,是在一个隆冬季节。因不愿被寒风蜷曲,遂登山以舒筋骨。沿百龙潭溪流峡谷爬行一个多小时,翻过一段陡坡,突见前方豁然开朗。只见水流缓下脚步,地势开阔起来。夹岸水杉参天挺拔,遮天蔽日,似有走进长白山林海的感觉。山坳中没有一丝风,也没有寒意。太阳自树顶斜射进来,落下斑驳参差的光,光和影形成一幅幅画,直温暖到心窝。地上落下一层厚厚的松针与杉叶,走上去软绵绵的。几个石条摆围一圈,似在诉说曾有游人在此欢声笑语。偶尔落下几片杉叶与松针,悄无声息。笔直高大的树干,一望无际的杉林,寂静的山谷,潺潺的溪流,似有时光如此静美、时光可在此停下脚步的美学感受。梁漱溟幼年就体会出:“幸福与物质财富无关。”走进这片林海里,你尽可以放下烦心俗务,享受这一段静美的时光。
享受静美,是一种惬意。突然感慨起了人生,想起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名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想,这种人生之静美,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超然。这种人生归去的静美,如得道高僧之圆寂,不是人人可享有的。这种人生之静美,是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的:一是年轻时红红火火,奋斗过、拼搏过、灿烂过,人生无怨无悔;二是活得清清白白,亮亮堂堂,能够顺顺当当活到老;三是活得健健康康,能够寿终正寝。三者倘缺少一项,会有灼叶之伤、折枝之痛,一定会是痛苦地离去,或是遗憾地离去,肯定不能享受到落叶之静美。
再到后来,定期登牛头山成为一种习惯。尤其是忙里偷闲时,一头扎在林海里,愈觉闲之妙处,愈觉山之妙处。前提是忙忙碌碌,需放松轻松。牛头山整个山系庞大,无数山峰连绵。每登一座峰顶,每探一处幽谷,就会有新的感受。
来此登高而赋者有之,健身养生者有之,悦情养心者有之,修身养性者有之,只见人群络绎不绝。牛头山以它高大的身躯、博大的胸怀,接纳每一位来访者,日渐成为市民的一所养生福地与精神乐园。
你有瓦尔登湖澄清的湖水,我有牛头山茂密的林海。瓦尔登湖水能让梭罗一个人心静下来,牛头山林海却能让一城人健康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