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焱清
一
中国寓言源远流长。
我们早已习惯于用这些经典寓言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这些寓言能够变得聪明、精明,并且一天天长大,也一天天成熟。
于是,我们看到,这些寓言在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在我们的书店、图书馆里,在我们每一个家庭的书柜里……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世事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改变。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的时候,竟有许多不一样的感受:
东郭先生和狼,让我们失去悲悯而变得心狠手辣;
请君入瓮,让我们忘记自身的险境,而丧心病狂地要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桃杀三士,让我们彼此争风吃醋失去友情失去理智,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诸侯国官员的阴鸷与恶狠;
驴鞍下颌,让我们仅仅看到市井小民的无辜无助,而忽视了封建官府官员的黑暗与混账……二
这部书稿是我从2014年春天到2018年春天完成的,先是诠释、解读,而后又是多次增删。从春天再到春天,再到2024年的深秋,满地黄花堆积,其间整整10年。
春光满目又一年,这是30多年前我在一则短文中写到的一句话。我想,30年前这话就有无数人说过,而30年后,以及以后的以后,仍然还会有无数的人说这句话。只是,我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境则完全不同。
我们就这样在春光中走着,在对理想的渴盼与求索中走着,我们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我们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们相信未来一定会比今天更好。三
当我先后七八次校阅增删这部书稿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原本大家都很熟知的一些寓言故事,怎么就让我阐释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这就是寓言的意义吗?这就是寓言要给我们揭示的真相吗?说实话,对于这一点,我还不能十分肯定。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就有了这些连自己也有些道不清、说不明的文字呢?
18年前,我开始阐释《伊索寓言》,8年后,有了那部《刘焱清新说伊索寓言》。8年的研讨评说,使我对伊索寓言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为《伊索寓言》里的那些小羊,那些大鸦,那些野狼恶狗,无一不是对人性、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生活状态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明白钱钟书老先生为什么会说出那样一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来。
他说:“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大了来生活。”他还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是认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们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区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如果,我们也从钱老先生这段话的角度来看寓言的话,我倒觉得我的这种评说也就显得很有几分必要了。无论是读伊索寓言还是读中国寓言,我们都不能太过单纯,而要立足于自己所面对的世事、境遇,从其表象上看到隐藏在背后的实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寓言,也只有这样,时过境迁的寓言对我们来说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四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走到今天不容易。而这些经典寓言,则从不同侧面,映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在其前行中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一部寓言就是一部历史,就是一部思想史。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们会认识到这一点。
在这里,我不想隐瞒的是,无论是对伊索寓言的评说还是对中国寓言的诠释,其中都流露出我自己的喜怒哀乐,尤其是这部《刘焱清新说中国寓言》。我在其中的忆念与评说中,除了对故事的分析,对人性的剖析,同时还插叙了一些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的回忆与怀念。我想通过这样一种较为轻松的述说,来冲淡空洞的说教,同时让早年的那些忆念与目前的社会现状进行对比、碰撞,从而让读者对我们的生存与生活引发一些思考。
这就是我解读这些寓言的原因。五
我不奢求永生,但我知道自己已不再年轻。
生养我的父亲母亲,早在二十年前就先后离我而去,不知多少次,我在思念他们的夜晚泪流满面。我感谢他们给予我生命,我感谢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我知道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去同他们见面。但是,在我把生命还给他们之前,我还得给这个世界,给这个我生活过、热爱过的世界,还有我的那些亲人、朋友,那些我尊敬过、深爱过的人们留下一点东西。这也是我执意要在这部书的封面与封底选用故乡照片的原因。
封面照片是村子“西头”石板巷子北面,那条通往避风塘的泥巴小路左侧沟渠土坡上的两棵苦楝树,右侧土屋是我可亲可敬的业德爹儿子定房幺叔家二十多年前在他家的责任田里所盖房子的一角。封底的照片是避风塘以及周边的田园。避风塘是我们儿时戏水的好去处。塘堤上,是儿时村子里叔伯婶娘们带着自家娃娃乘凉的地方。在七月的傍晚,娃娃们带着满身满脸的泥水跳进池塘里,把身体浮在水面上,看落霞,看满天的繁星。那时的星星真多,那时的月光好亮。至今,我似乎还能依稀听到那个石板桥上姐妹们的歌声。塘对面的堤埂临水处有两棵栀子花树,开的花又白又大,那阵阵清香在夜色中在晚风里,让人神清气爽。
而那片广阔的田园,则留有我与生产队里的10多个同龄人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在那里栽秧、除草、收割的酸甜记忆,留有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父亲母亲以及村上叔伯婶娘们在烈日下、月光里、雨雪中辛勤劳作的身影。每次回到家乡,早晨抑或傍晚,我常常忍不住要到这里走一圈再走一圈……星移斗转,童年不再,多少苦涩的美丽的记忆已随时间远逝。六
春花秋月随风过,夏雨冬雪一年年。回顾自己到十堰40年的工作与生活,有许许多多不能忘记的人与事。
裴宁,是我辽宁大学中文系函授大学部的同学。我们去辽大考试时,他是郧阳地区人事局的干部,我是黄陂农村的一名民办教师。他说:“毕业后去我们郧阳山区工作怎么样?”我说:“行呀。”1984年5月毕业,在他的帮助下,我只身来到郧阳工业技工学校任教;4年后,我的工作从郧阳地区转到十堰市茅箭区委,干上自己喜欢的文字宣传工作。这些年来,因为有了各位领导、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才有我多次采访宣传省市重大典型的条件与机会。对此,我不会忘,也不敢忘。感谢今生与我相识、相交、相逢的每一个人。
时间如水,往事随风。每当忆起当年采写这些先进模范事迹时,顶烈日、冒风雪、爬山涉水的点点滴滴,我都心潮涌动;每当想到自己来到十堰至今已是整整40年,当年那个书生意气、理想满怀的自己而今已是皱纹满脸、两鬓染霜,我就禁不住泪眼婆娑,真想岁月倒流,青春回转,让我再一次回到那些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岁月……值得庆幸的是,曾经受惠的无私与大爱已驻心间,让我感动,策我前行;虽时有风雨、偶遇坎坷,但真诚不改、善良永在。这美丽的世界,这坎坷的人间,总有一些人与事,让你泪流满面!